《人民政協報》|筆墨文心、八秩述懷----捧讀張道誠新著《筆墨半生緣》(汪碧剛)
汪碧剛
于無聲處見真情。步入耄耋之年的“80后”著名作家、書法家張道誠的新著《筆墨半生緣》近日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作者不搞首發式,讓讀者安安靜靜地走進書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
這本散發著淡淡墨香的隨筆文集,文字優美、筆調清新,既是作者的成長記錄——見證了一位高考落榜回鄉的知識青年成長為省部級領導干部的心路歷程;又是他的文化印記——凝聚著一位活躍文壇和書壇半個世紀的作家、書法家的筆墨情趣;更是其昂揚向上的精神體現——書中表達了一位“光榮在黨50年”黨員領導干部、紅色藝術家“扎根人民大地、厚植人民情懷”的擔當和作為。
作者張道誠系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北京世紀名人國際書畫院院長,《名人名家書畫報》社長,第六、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中共十四大代表。
齊魯大地,文風興旺。1941年10月16日,張道誠出生于廣饒縣城關北高村,在兄妹5人中排行老二,窮苦家庭早當家,張道誠帶大了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直到10歲才開始上學?!翱赡苁悄挲g大的關系,我在學校里成績比較好。課本上教的,都能很快背下來……晚上,在煤油燈下,母親紡棉花時,還能讀給她聽。母親不識字,但她能聽懂,也經常給我講打抱不平的故事。到我上五年級時,要走五六里路去阜城店高級小學上學。那時候小學四年級畢業后要考五年級,高小就只有一處。我是考的第一名,晚上跑去看榜,在月光下,看到自己考了第一名,別提多高興了!高小時,我的班主任是聶紹憲老師,高高的個子,說話聲音很大,是個老學究,會畫蘭花。每周一次作文,隔周寫一次日記,要求都用毛筆寫。講話時,老師總是把全班作文排名念一遍,每次我都是第一名。這樣大大地激發了我寫作的積極性,漸漸地培養了我的作文興趣。自此之后,更認真去寫作文,開始萌發了我的作家夢,立志做一個文化人,成為一個作家?!睆埖勒\在書中深情回憶道。
《筆墨半生緣》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寫》,收錄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作者所寫的22篇代表性文章,其中包括作者1964年6月9日在《大眾日報》上發表的處女作《農村可以大有作為》,1978年10月12日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成名作《暴風雨中的海燕——記青年共產黨員賀延光同“四人幫”英勇斗爭的事跡》;第二部分《寫我》,收錄8篇作者代表性的評論性文章;第三部分《自訂大事年表》,作者從1941年出生記到2020年,都是親歷的重大事件;第四部分《書法作品選登》,收錄作者不同時期書法作品37幅,其“俊逸雅致、簡靜平和”的文人書風躍然紙上。
文章和書法都要靠書寫。從文化創造的意義上考察,與書寫活動最為親近的作家原本與書法就有著不解之緣。所謂筆墨情緣,在中國作家與書法家群體中尤為凸顯,張道誠也不例外。在古代特別是秦漢以降,史載知名作家幾乎皆擅書法,當然我們不能說,精通書法一定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可以肯定地說,書法文化有助于作家的修養和創作的豐富與提升。張道誠一邊寫文章一邊練書法,二者相得益彰,他在文化發展的大道上越走越寬廣。
“人生有很多偶然的機會。1964年我正在山東省團校學習的時候,《中國青年》雜志社編輯王潔玉同志到團校召開座談會,學校派我參加了。學習結束后就調我到《中國青年》雜志社做編輯、記者工作了?!薄拔以诒本┕ぷ魉氖?,團中央二十年、全國政協二十年?!?965年至1985年在團中央工作期間,張道誠歷任團中央文體部文藝處處長、團中央統戰部副部長。1985年,他調到全國政協機關工作,一晃又是20年。在政協期間,他歷任外事局局長、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秘書局局長、機關黨委副書記、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工作崗位歷經變化,唯一沒變的是他從未停止學習和思考,堅持文學與書法創作齊頭并進,先后出版了《張道誠書法集》,詩集《誠信齋吟草》《歲月的腳步》,文集《苔花如米小》《難忘的記憶》《生活的浪花》等多部著作,并入載《中國歷代書法家人名大辭典》和《當代詩詞藝術家檔案辭典》等。他告訴我,寫字是他的一種愛好,于繁忙的公務之余,讀帖臨池不輟,這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將愛好變成一種習慣,真心誠意為之,日久就有收獲,他的齋名就叫“誠信齋”。他擅長多種書體,筆風清雋厚實,結構、章法力求多變,粗與細、濃與淡相結合;以博大沉雄的力感來感染觀眾并從中體現“豪邁儒雅”的審美追求。尤其是他的行書作品,用筆收放自如,亦靜亦動,酣暢淋漓,既有文人之細膩,又有書家之豪放。他在行草書方面得悉古今之變,使眾法歸己所用。故其行草不是宗守一家,而是勤在臨池,博采眾長。尤見濃淡干濕、長短點線的交叉,和諧中寓蒼潤,尊古法而不拘于法,張揚個性,突出道法中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之美,風格特立、自出機杼,以瀟灑自然之姿而為書家所稱道。幾十年來,張道誠全憑記問之勤,刻苦讀史習文,把對人生的諸般感悟化入詩聯韻律。他創作的詩詞、楹聯作品幾百首(幅),得到了業內同行的贊許。
張道誠待人隨和、謙遜、真誠。他2006年創辦北京世紀名人國際書畫院并擔任院長,堅持“依托名人,培育新人;創立品牌,服務社會”的辦院方針,為書畫名家與社會名人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積極探索研究書畫創作新思路,扎實開展各項書畫交流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作者以半生筆墨和80年的生活實踐深刻詮釋著書法大家李鐸先生對他的八字評價:道法自然、誠信立世。
筆墨半生緣,傳遞正能量。半個世紀以來,張道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僅“身入”,更“心入”“情入”,勇于投入時代洪流,厚植人民情懷?!豆P墨半生緣》中呈現一個現象,就是在國家和民族的關鍵時刻,文學從未缺席,藝術始終在場。張道誠始終關愛社會,關心家人,關照生活,近年更是致力于培育新人,作為他20多年的同事和部下,筆者對此深有感觸。即使是在突患腦梗逐步康復的期間,他還組織北京世紀名人國際書畫院的書畫家開展了黨史學習教育,并明確提出“傳承紅色基因,翰墨奉獻人民”的要求。
步入耄耋之年,依舊筆耕不輟。筆墨半生緣,又豈止是半生之緣?張道誠揮之不去的是對人民的真摯情感,所以他不會停下手中的筆。
(本文刊于《人民政協報》202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