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術出版社《問學:汪碧剛書法集》作品選
興國
26cm×39cm
《汪碧剛?問學散論十五則》之一
問學。問古問今唯勤。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
34cm×69cm
《汪碧剛?問學散論十五則》之二
性靈。博覽群書而性靈,若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惟陳言之先入,而不能自出其靈性也。
34cm×69cm
《汪碧剛?問學散論十五則》之三
清真雅正。熟讀諸子百家、左史八家,文章才能出類拔萃,氣度不凡。
34cm×69cm
《汪碧剛?問學散論十五則》之四
涵詠積淀。欲文采飛揚,須讀書萬卷。強化訓練,跌宕開來,起承轉合,深入淺出,言有序,言有物,神理氣味、格律聲色。
34cm×69cm
《汪碧剛?問學散論十五則》之五
心無旁騖。問學,求圣賢之意,切己體察 ,著己踐履,虛心體究。唯本文本意是求,則圣賢之指得矣。
34cm×69cm
《汪碧剛?問學散論十五則》之六
修身明禮。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下之理。
34cm×69cm
《汪碧剛?問學散論十五則》之七
禮學經世。以情言理,以禮代理,為性善也。社會學視野,謂人性惡也。余確信人之初性本善。
34cm×69cm
《汪碧剛?問學散論十五則》之八
浩然正氣。以斯文之道,涵養正義、良心與信念,成就自我?!拔嵘莆狃B浩然之氣”。
34cm×69cm
自撰聯:孔孟程朱文至理,顏歐柳趙楷高峰。
35cm×137cm×2
一核多元、融合共治
27cm×34cm
致廣大而盡精微
24cm×137cm
節錄李鐸《論書斷語》
學書之道惟勤與悟,勤能補拙,悟則生靈,此學書之妙途也。
余于人論書,常提及臨、立、變、創四字。臨者,師以法書碑帖,求其形神俱像也;立者,得帖意之神,為己所用,以奠根基;變者,涉取諸家,化而為用,不囿成規,漸具風貌;創者,融會貫通,取精用宏,寓學養于點畫之中,得風神于筆墨之外,遂自開一格,卓然成家。蓋學書之道,吾以為無出其右焉。
49cm×180cm×3
《汪碧剛?論書十則》其二
書法是應用學科。書法屬動手的藝術,書是“寫”,法是“度”,書中有法。但若只會寫,沒有悟,便是寫字匠,沒有文化,字無變化,不能稱之為書法家。
34cm×34cm
《汪碧剛?論書十則》其三
書家要有家國情懷與文人擔當。中國文人具有深厚精神擔當的品格。真正的藝術家,無不勤于雕章琢句,勞于鏤心刻骨,精雕細琢打磨精品而樂在其中。書畫家要深刻理解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敬畏傳統,繼承創新,筆墨擔當,做好“文化人”。
34cm×34cm
《汪碧剛?論書十則》其四
書法融入大美新時代。書法作品具有傳遞“真、善、美”的社會功能,人民群眾在欣賞書法藝術中得到美的愉悅,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書法家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得以自覺向人民學習,不斷淬煉品格、涵育心靈,積極投入“人書合一”“人墨互磨”的藝術實踐,重塑精神力量。
34cm×34cm
《汪碧剛?論書十則》其五
關于行書。行書乃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趨變適時,行書為要。行書的研習,師法古人,入化出神,穩中求變,至中和之境。
34cm×34cm
《汪碧剛?論書十則》其六
個性與情趣兩相宜。早在東晉前后,書法已經是個性與情趣的表現了。個性突出絕不江湖,情趣盎然不落俗套,做新時代傳播“正能量”的書法家。
34cm×34cm
《汪碧剛?論書十則》其七
意趣。書法先意而后法,意中有法,法中有意。意趣是我們不斷提高書法水平的基石。
34cm×34cm
《汪碧剛?論書十則》其十
道技并重。提倡書家在提高技藝的同時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由技入道,以技修道,道技并重推動當代書法發展。
34cm×34cm
自撰聯:皖江八百里,文化五千年。
49cm×180cm×2
汪碧剛教授
著名學者、書法家、社會學家、文藝評論家
汪碧剛,1975年4月生于安徽樅陽,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士后,安徽大學雙聘教授,青島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城市治理實踐與創新系列叢書》總主編?,F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六屆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世紀名人國際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中國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名人名家書畫報》主編。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安徽省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青島市委員會委員。
2008年加入中國書協,師從書法大家李鐸先生,得到歐陽中石、沈鵬等多位大家名家指點,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性展覽中入展、獲獎。2017年8月在合肥亞明藝術館舉辦“不忘初心 致敬青春—汪碧剛書法作品展”,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專門題詞“入古出新,妙筆生花”、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陳洪武致信祝賀并給予高度評價,《汪碧剛書法作品集》由書法出版社同時出版發行;2019年10月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汪碧剛雜文集《未名墨語》新書懇談會,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題寫書名,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專門致信祝賀并稱其“書法創作與學術研究皆成績斐然”;《問學:汪碧剛書法集》于2020年8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并9月5日在人美學院舉辦《問學:汪碧剛書法集》首發式暨“道技并重”新時代書法發展研討會;2020年9月19日至25日,“問學:汪碧剛書法展”亮相中國政協文史館,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專程參觀展覽,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出席開幕式并宣布展覽開幕,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會長張豈之題詞“以文載道,問學有成”、中國書協顧問張改琴題詞“道技并重,學問乃成”。
迄今共有400萬字著述問世,包括在國家級核心期刊與報刊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15部,主編、參編書籍近百部。其創新提出“方向、邏輯、方法”治學理念,先后發表《理解文化,認識書法》《文化應是書法的第一屬性》《書家要有“家國情懷與文人擔當”》《行書漫談》《書法史研究邏輯之我見》《個性與情趣兩相宜—由歷代行草書名家古帖談起》《帖學盛行的宋代書法特征管窺—以蘇東坡為例》《書法進課堂:當前書法藝術發展的驅動力》《我國書法教育體系的現狀、問題及相應對策》《道技并重:當代書法發展方向芻議》等幾十篇書法理論文章,提出當代書法發展應堅持道技并重,著力推動文化與書法融合發展。主編出版《中國書法史教程》(安徽大學出版社),致力于構建科學的創作教學與學術研究體系。
著名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供職中央機關,并長期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建議人,策劃組織了數百場國內外書畫交流活動,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研究,尤其在城市治理(社區治理)領域成就斐然,歷任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青島理工大學城市治理與智能化研究院院長,中國社區發展協會智慧社區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城市出版社城市治理專家委員會主任。
榮獲全國政協八屆五次會議“文明標兵”,曾榮獲安徽省“優秀提案”表彰、榮登2015年“北京社會好人榜”、2016年“首都市民學習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