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演進邏輯初探 汪碧剛
作者:汪碧剛
受聘于安徽大學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兼職教授,學校正在申報明年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幾番思量,我將所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確定為徽州文化與中國書法。有鑒于此,我立即著手編寫《中國書法史教程》、《徽州文化與中國書法》這兩本書,這也是我的“方向、邏輯、方法”治學理念的使然。
我曾寫過十幾篇關于書法的文章,如《理解文化,認識書法》、《文化應是書法的第一屬性》、《書家要有“家國情懷與文人擔當”》、《行書漫談》等,但不夠全面,更談不上構建理論體系。于書法不臨不習,空談理論要不得。但是書家只會寫字,沒有理論支撐,恐怕走不遠。這抑或是“有高原無高峰”的癥結所在。
搞中國書法史的研究,首先要知曉中國歷史,并站在歷史與社會背景下看待書法的發展。講歷史、講主流、講傳承。書法是門藝術,中國文化的傳承依賴文字,而“中國特色”的漢字文化依賴書寫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從為中國書法藝術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到“秦漢尚勢”、“魏晉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秦人尚質”;從甲骨文、金文、篆書、草體、分書、楷書,到帖學、碑學、碑帖結合;如此演進邏輯,展開中國書法史的研究,定會有所收獲。
一個長時段形成的書法發展的邏輯,當其某種穩定的構造和性質緩緩浮現的時候,許多無關宏旨的局部作為多余的史料而遭到了遺棄。書法史的考察需要比較務實的求學態度,同時也需要更為開闊的閱讀視野,拉開與其他書法理論作者“就當代論當代”認識的距離。隨著書法語境的變化,研究與認識書法的方式也將隨之改變,這是發展的必然與要求。進入20世紀,由于文化視野的開放,書法研究的現代性建構逐漸清晰、穩定。實際上,任何一個書史研究者找到的都只是自己認為的本質與真相。有時我想,書法史中到底有沒有本質與真相?因為書法的發展總是在時代和各種社會關系中進行漫長的歷史演變,任何一種不經意的關系都會讓正在發展中的書法軌跡發生變化。歷史演變包含了復雜的相互參照、相互權衡與相互比較。也正是書法史這個經緯縱橫的關系體,使我們今天的解讀能有不同的方式,而不是只有唯一一個正確的途徑。
近年來, 我國在現代文化研究和教育體系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愈發重視, 中國書法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基礎教育抑或是高等教育的校園中, 隨處可見的書法課堂及各式各樣的宣傳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中國書法這一寶貴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但是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 在書法研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漏洞。目前普遍存在的對于書法藝術的研究主要從書法時代變遷的歷程、書法書寫技術的方式、書法大家的作品鑒賞等幾大最為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的方面入手, 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不同時期書法藝術背后所蘊含的時代文化意義, 以及書法史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聯系, 只是單純地將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和技藝來研究和傳承, 從而弱化了書法本身的文化性研究。
期翼更多的書法家、研究者以及有識之士積極參與中國書法史的研究,匯集資源,凝聚力量,共同推動新時代中國書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