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應是書法的第一屬性 汪碧剛
□ 汪碧剛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依靠漢字傳承,而“中國特色”的漢字文化依賴書寫代代相傳,綿延至今。漢字承載著歷史記憶,書寫漢字是感受中華文明和藝術精神的通道,這是中國書法的基礎。作為一名學者、書家,時常焦慮漢字書寫面臨斷流的危機。我們決不能放棄書法這門藝術的文化情感,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改變“全民漢字書寫水平在下降”的事實。沿著怎樣的思辨邏輯?推動新時代書法文化事業的發展,是擺在廣大書家面前的重大課題。
很遺憾,技法被有些書家倍加推崇,炫技時錯別字連篇。實際上,要重視書寫,書法是要在書寫中觸摸中華文化的一邊一角,但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才是書法的第一屬性。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人豐富的內心情感,最終形成千古傳承、精妙絕倫的書法藝術,這是表,由表及里的是中國傳統文化。
建議大家都去讀點書法史,從而找準當代書法的特質、方位,在繼承中創新發展。因為書法史是書法學科的基礎、總領、綱要,在書法藝術的傳播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書法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中,在豐厚的文化滋養積淀中向前發展,文化與書法深度融合。中國書法有悠久的歷史,它從幾千年前的甲骨刻符中延伸出來,沿著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的演變歷程,最終形成中國書法特定的發展脈絡。中國書法的傳承和發展附著在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血脈中,每一種字體在演變發展中都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連,烙上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印記,如甲骨文與殷商社會崇拜鬼神的文化信仰有關、金文與西周禮樂文化聯系緊密、隸書的成熟與漢代社會的繁榮發展密切相關等。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書法經典都構筑在深刻理解前代和當時的文化精神的基礎之上,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乃王羲之取法前代名家張芝、鐘繇,并深刻把握其所處時代的文化精神,融匯儒、道兩家思想,推陳出新而創造出的中國書法經典。這一經典因為蘊含著深厚的時代文化精神,所以具有不朽的藝術感染力,也因此無人超越。
書法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精神,在當代,書法創作者和研究者應該通過充分挖掘書法文化內涵,弘揚書法文化精神,這是傳承和發展書法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或者說深刻理解新時代書法之要義。那些一味強調書法創作的技法而忽略書法文化精神的做法最終將影響書法的健康發展,使書法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因為書法絕不僅僅是外在的技藝,它最主要是作為文化精神代代傳承。
換而言之,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彰顯著民族品格和民族特征。書法是中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號,熊秉明先生稱其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它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賢林語堂所言:“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睆哪撤N意義上說,書法藝術能夠最大限度地表現我們的民族精神,反映中國文化的靈魂,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
以上乃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懇請諸位方家批評,期待交流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