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人生與藝術自在——張坤山“承古書懷”展觀后 朱守道
作者:朱守道
戊戌之冬,張坤山道兄“承古書懷”書法展覽在冰雪天隆重開幕。近百件大作品,1000件書法評論,多年的藝術積累公展于眾,觀后令人贊嘆之余,也不禁駐足思索。
坤山出名很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就讀于廈門大學中文系時便已耳聞。畢業后我分赴北京工作,坤山在軍隊,后至全國,已聲名顯赫。從1991年起他擔任中國書協理事,此后近30年,在書法界發揚蹈厲,資歷、閱歷、功力俱深。2000年,我參加全國第四屆書法家代表大會并當選理事,與坤山道兄便有了更多請教的機會。
坤山這次展出的巨幅書法作品傳統功力深厚且極富創新元素,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數十件大草作品。巨幅大作頂天立地、拙樸豪放,大字小字,參差錯落,如亂石鋪街,密密麻麻,各具姿態,整體來看又神采美奐、非常協調,展廳效果頗具震撼力。坤山在字形的塑造上個性鮮明,章法上“獨自尊大”,愛怎么擺放就怎么擺放,一任心情隨意。天地和左右基本不留白,張力凸顯,因此作品更顯粗獷雄強,煙云滿紙,墜石懸空,如泰山壓頂,分量很重,給觀者視覺造成強烈的沖擊。我曾近距離觀看坤山創作大幅作品,一管在手,濃墨飽蘸,在潔白的宣紙上輕松地揮毫涂抹,筆走龍蛇,散鋒與破鋒縱橫恣肆,濃墨與淡墨各呈其韻,緩急輕重,信手而為。
感受與欣賞其用筆的嫻熟、用墨的獨到和章法的奇特,看似漫不經心,處處卻有美的法則。坤山尤其喜歡用大筆來寫小字,墨色飽滿,運筆速度飛快,干濕潤燥,錯落有致,線條洋溢著自由的動感,在紙面上無拘無束輕盈地跳躍,給人以美的品味。由此,我想起兩個字——自在。
之所以能如此自在,我想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一、文化的自信
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坤山曾說,傳統書法像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江河,它不會枯竭,不會停滯,懷著對傳統書法的敬畏之心,認真做點應該做的事情,這也是學習書法數十載的一種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張坤山對厚重如山的中華文化的虔誠和禮敬,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對中華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以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為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很值得我們學習。
二、理論的自信
坤山是當代著名書畫理論家,多年來每天堅持寫一篇400 字左右的書畫短評,集沙成塔,數年下來,積累了大量文稿,加以整理分類,便是極好的素材。理論的積累對于書法創作的指導作用顯而易見。這種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對理論研究的堅守和執著,值得我們尊敬和效法。他的《坤山墨語》,不回避社會上提出的各種尖銳復雜的問題,如對當前百姓議論最多的所謂“丑書”,張坤山認為,對于“丑書”,歷來不主張排除,謂之“丑書”的作品,可能從表面看不夠美觀。書法的美和丑,應看其內在神韻和含量,有些粗頭亂服、質樸奇崛的北碑造像、民間簡帛和情懷壯烈的狂草,沒有表面上的華麗,卻蘊藉著無比精彩的美麗。像這一類直面社會擔憂和百姓關切的坦誠回應很多,有內涵、有高度、有說服力,自信溢于言表。
三、實踐的自信
創新在坤山的藝術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涉獵求廣,扎根求深,見好就學,見好就寫。在浩瀚的經典碑帖名作中采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碑帖的融合中尋找自己的藝術表現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寫出古人所不曾有的“坤山風骨”。期待坤山在如今的高度和分量上,進一步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帶來新的文化創新!